本报今天消息羊城晚报记者廖怀凌、通讯员郝黎报道:中美两国医生联手,找到了肺癌“靶向治疗”的耐药基因,从而使该项治疗的有效率从71%提高到93%!今天上午,远在美国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透露,广东省人民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合作完成的上述科研项目正式在2010年1月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全基因时代。
吴一龙指出,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增加130万例。中国卫生部最新统计,过去30年里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位列居民癌症死亡榜首。70%的肺癌病人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的机会,临床上常用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研究发现,30%的亚洲肺癌病人、10%的欧洲病人的“人体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发生了基因突变,这部分病人如果接受分子靶向治疗,有效率达到71%,因此,分子靶向治疗被认为是特异性非常高的个体化治疗手段。然而,在临床中,仍有近三成的病人使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却没有效果。
2009年起,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一起参加开展科研项目,找出靶向治疗耐药的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在耐药的病人中,发现了一个叫MET的基因,后者被靶向治疗药物激活并产生耐药。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药抑制MET基因的扩增,可以使肺癌靶向治疗的有效率从71%提高到93%。
省医在该项科研中,贡献了30%的临床病例。吴一龙介绍,全球肺癌的治疗近年已逐渐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医生要根据病人是否有基因突变决定治疗方案。这次中美两国专家开展的研究,不但找到耐药基因,还找出了抑制耐药基因的办法,使得肺癌靶向治疗的有效率接近100%,实现了癌症病人的完全个体化治疗。